朦朧看世界 意象寫山河 --訪山水畫家胡念祖教授-- 文∕劉玉燕
江山代有人才出,數千年流轉中,中國書畫於傳統中屢見創新,古典氣韻裡蘊藏現代風格,具象格局更有意象趣味,早已超越民族範疇,世界文化珍寶地位,屹立不搖。
胡念祖,當代中外中國山水畫家引領風騷者之一,國際藝壇地位舉足輕重。
胡念祖字心原,號桃江遊子,又號石牛老牧。「“心原”是家裡取的名字有“源源流長”之意;長大後離鄉,便自稱“遊子”。現今大都使用“石牛老牧”稱號,因出生石牛江鎮,而牛與牧分不開,“牧”又含有耕耘之意,代表在書畫世界裡,我仍然努力不懈,踏實前進。」南宗山水畫黃君壁大師嫡傳弟子,擁有「白雲堂掌門傳人」美譽的老畫家,中氣十足地回溯字號緣起。
出生鄉野,卻是書香門弟,祖父省三公是牛石村裡聲望甚高的私塾教師,胡念祖初懂事,便由祖父啟蒙文字與繪畫,稍長經常為母親繪製湘繡樣本,並臨摹父親所贈的《芥子圖畫譜》與古今名畫專冊,才華展露。1946年,他就讀南京美專國畫選科,正式接受繪畫訓練,繪畫實力就此奠定。美專畢業後,值逢戰亂,人浮於事,經姊夫引荐,於空軍總司令部謀得文書一職,下班後,他經常與同仁們逛裱畫店、畫廊,乍見黃君壁教授的山水畫,為之心折。當得知黃教授於中央大學任教,便毛遂自薦,寫信求見。
黃君壁教授是南宗山水巨擘,傳統畫功基底深厚,經歷現代中國畫的繼承、演變與革新的完整過程,傳承中國畫家精髓,又精通西化,西方藝壇稱他「中國新古典派」。但更為人們所稱道的,是他終其一生致力中國美術教育,培育英才無數。愛才的黃教授收到胡念祖來信,隨即爽快應允,初次見面,便慧眼獨具地看出這位後進的優越天賦,師生情誼就此開展。
1949年,胡念祖隨軍隊抵台,在一次看畫展的機會,得知黃君壁教授於師範大學任教。這個意外的相逢,改寫了胡念祖的人生史。如果不是黃老師,或許我一輩子就是當個公務員。可以說,黃老師影響了我的一生。胡教授談起恩師,滿懷感激。
在黃教授的推薦下,胡念祖進入師大擔任助教,限隨恩師身旁研習南宗山水。當時師大是全台最好的藝術學校,如溥心畬、金勤伯等北宗山水、花鳥大師等名家去集,師資一流,胡念祖也因此視野大開,汲取各派精髓,畫藝精進,被譽為「五百年來第一家」的張大千先生,看了他的畫作,亦讚其「筆墨水俱入神化,非近百年來所有也」,寄予莫大期待。
黃君壁教授有「山水畫聖手」之美名,其白雲、飛瀑獨步古今,故畫室名為「白雲堂」,胡念祖師事在側,畫作技巧日益成熟,黃教授稱許他的畫風「飛瀑雲山,頗得白雲堂意趣」,道出師生一脈相傳的歡喜。然而胡念祖雖採擷恩師之畫風精要,卻不以為滿足,時時添加創新技法。一步步地走出自己的風格,青出於藍,正如藝評家所寫:「胡念祖系黃君壁的大弟子,但其實畫風已獨具特色,集筆墨洒拓諸法於一身,且構圖奇崌,變化萬千,用色大膽,極具創意,近來更寫心中丘壑之境界,趨近虛無飄渺,如幻似夢,或有似無的抽象世界,創造更深一層的視覺享受。
現今已是當代國畫大師的胡教授對此,感受良深地指出:「山水畫脫離不了白雲、瀑布,黃老師卻能脫俗,自創一格,我自然受其影響。但是,大自然奧妙生動,走遍全球,找不到兩個相同的瀑布,也同樣看不到一朵一模一樣的雲,所以我下筆時,總是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方式,尋求新的技法,日積月累,突破了原有的格局,找到了自己的定位。」
師大任教期間,胡念祖與大一新生孫家勤、具公務員身分的旁聽生喻仲林,因志同道合,結為好友,經常探討書畫技法,相互鼓勵,1945年,三人租下一屋,作為下班、課餘創作的天地,台大臺靜農教授並為其取名「麗水精舍」,狹小空間僅能容三張畫桌,胡念祖專攻山水,孫家勤擅長人物,喻仲林則精通花鳥,三人相互切磋,畫藝不斷提升,授課的請求聲浪四起,於是,「麗水精舍」成為臺灣首創的工作畫室。1964年,三人假中山堂舉辦麗精舍聯展,觀賞者川流不息,聲名大噪。
自1952年起,胡念祖的畫作入選第七屆臺灣全省美展並獲主席獎後,幾乎年年榮獲各美展優選,1966年,於中國郵報畫廊首次舉辦個人畫展,次年,受邀參加西班牙國立美術館主辦的「中國現代美展」,開始進軍國際藝壇,之後作品於日本、美國、比利時、馬來西亞、中國等各地展出,將中國藝術之美傳播世界,大獲好評。
1972年,胡教授應美國聖若望大學邀請,赴美舉行個人近作展,借此機會,近距離接觸西方繪畫世界,引發他的探究之心。次年,他入美國紐約藝術學生聯合學院進修,並於約翰霍浦金斯醫大國際中心舉行個展,就此旅居紐約十餘載,足跡踏遍世界各角落,畫風不斷創新、變革,超越極限。1988年胡教授返台定居,投身培育後繼的教育大業,並活躍於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,更且,創作不懈,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作,他那旺盛的生命力,令人驚嘆!
長歌吟嘯忘華年
當傳統與現代邂逅,必然掀起巨大沖激,旅美期間,胡教授的畫風丕變,國畫技法加入抽象意念,展現全新樣貌,「其實,早在清初明末,改革中國畫的意念已經萌芽,不知其數的畫家努力開創新風格,西潮引入後,自然受其影響,劉海粟、徐悲鴻就是顯著的人物代表之一。不僅繪畫,音樂、戲劇在近代也同樣有了很大的變革。」胡教授解說著。
融合中西方大師的創作理念,胡教授解開了千百年來的傳統文人枷鎖,跳脫傳統法綮局限,讓筆墨活了起來,點、線、面、色與肌理千變萬化,隨心所欲,誠如明朝畫家石濤所言:「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,筆鋒下決出生活,尺幅上換去毛骨,混沌裡放出光明,縱使筆不筆、墨不墨、畫不畫,自有我在。」
行萬裡路、廣取萬卷書,胡教授的靈感源源不絕,曾說:「我的創作理念,朦朧看世界,意象寫山河,不重形似、加求神韻;不似之似貴在神似,筆韻墨韻首重氣韻。我的作畫態度,大膽下筆、細心收拾,吸取現代創作觀念,保持傳統筆墨精神。」因此,胡教授筆下的名胜美景,獨一無二,全是領略其氣韻風華,捨寫生的刻意造型與色彩,崇尚寫意,下筆隨心所欲的極致佳作。
對於後進,胡教授寄予勉勵: 「學藝術須有三分傻勁,七分埋頭苦幹,不可急功好利。中國畫的基本從臨摹開始,學習掌握筆畫、線條、形象、氣質,並充實學識,用心下功夫,基礎紮實,便能 一步步有所改變,走出自己的風格。這是現代畫家應有的態度。」他並進一步指出,大自然景觀是最好的繪畫題材,渾然天成固然曼妙,但人為之美亦別有意趣, 「人為景觀亦是受自然薰陶,搭配自己的想法,創造出獨特之藝術,怎麼不美?」一言以蔽之,只要內涵豐厚,便能領悟萬物之精妙,並時常自我要求不斷革新變 化,日積月累,便能信手拈來,別樹一格。
2003年起,臺灣創價學會舉辦「文化尋根建構臺灣美術百年史」系列活動,已有數十位活躍於世界藝壇的傑出華人藝術家受邀展出其大作,將藝術扎根於全國各地,分享民眾。今年元月,胡教授的山水畫將於台北錦州藝文中心首度開張,彌足珍貴。
臨行前,胡教授當場揮毫,氣勢雄渾,並介紹近日完成的巨幅作品。步出門外,塵囂熙嚷,大師朗讀畫上題字「幽岩峻壑騰飛瀑,黃葉丹楓映碧天;策杖搜詩凌絕頂,長歌吟嘯忘華年」縈繞耳邊,心情豁然開朗!